日发国际期货官网

客服微信 客服微信

财经资讯

正极材料步入“薄利时代” 德方纳米再抛80亿扩

来源:日发国际期货    作者:日发期货    

正极材料企业正在夹缝中生存。

对上游锂盐无法掌控价格,正极材料企业只能被动跟随,对下游锂电池巨头行业因处于劣势地位,议价能力又显不足。

即便如此,正极材料企业仍然选择继续扩产。

德方纳米(300769.SZ)节前公告,公司拟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辖区内建设“年产50万吨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项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约80亿元。

加上今年3月官宣的云南曲靖11万吨正极材料项目,该公司年内增加的新项目投资额已达105亿元规模,要知道该公司6月末净资产尚不过77.71亿元。

而就行业运行情况来看,今年正极材料却出现了极为明显的经营压力,正面临着“只赚吆喝、不赚钱”的尴尬处境。

东莞证券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锂电池产业链营收总额为5006亿元,其中正极材料收入达1283亿元,但是当期归母净利润仅为7.83亿元,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只有3.76亿元……

作为磷酸铁锂出货量排名第二的德方纳米,上半年毛利率更是大降30.27个百分点至-2.46%,这是公司2019年上市以来首次主营业务出现亏损。

以上极为微薄的盈利,与今年新能源汽车需求增速下降、行业库存高企,以及锂价下跌所导致的存货跌价等多重因素有关。

不过,随着供给侧新产能的不断投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正极材料行业将大概率步入“薄利时代”。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景气度冲击显著

以上卖方统计的结果,因为统计样本构成等原因可能会稍显极端。

不过,正极材料作为锂电产业链内部营收规模仅次于锂电池制造的细分行业,无论是与负极材料、锂电设备等环节横向对比,还是与自身过往业绩相比,今年经营压力都十分突出。

数据显示,上半年锂电池、负极材料、电解液净利润率普遍在10%左右,隔膜可以达到25%,同期正极材料则仅为0.6%。

“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及其他材料等各环节的归母净利润均同比较大幅度下滑,其中正极材料降幅最大,达-92.75%……主要系由于这些环节受原材料碳酸锂跌价的影响最大,上半年的价格跌幅相对更大。”东莞证券指出。

如果以Wind正极材料板块公司为样本,比较各公司分产品利润率变化情况,可以看出三元材料利润率下滑要好于磷酸铁锂。

当升科技(300073.SZ)的多元材料产品,中伟股份(300919.SZ)的三元前驱体毛利率均保持在15%以上,其中后者甚至小幅提升4.27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磷酸铁锂属于近两年扩产最为密集,也是与上游碳酸锂价格相关度最大的细分行业,其经营恶化程度更为明显。

以出货量居首的湖南裕能为例,该公司就面临着增收不增利,收入端继续保持6成左右的增长,净利润却同比减少2成。

其中关键,便在于公司主营产品毛利率的腰斩,上半年湖南裕能磷酸铁锂营业成本增加83%,明显大于营收增幅,这导致公司毛利率降至不足10%。

相比之下,前述计划扩产的德方纳米则是已经出现亏损,毛利率同比大降30.27个百分点。

对此公司给出几点原因,其一是受锂盐大幅下跌及下游需求放缓影响,公司产品销售价格随着锂盐价格的下跌而下降;其二,是此前积累的较高价位的原材料库存消化,叠加下游需求减少的背景下公司的开工率下滑,设备稼动率不足,导致公司生产成本较高。

直到5月初锂盐价格企稳后,上下游采购、生产逐步恢复后,该公司盈利能力才有所回升。

还需要指出的是,磷酸铁锂最值钱的原料就是碳酸锂,而上半年锂价的快速下跌的环境下,也使得相关企业还面临着巨大的存货减值压力。

另据上述卖方统计,上半年(锂电)产业链存货跌价损失合计高达60.03亿元,其中锂电池环节存货跌价损失25.42亿元,正极材料环节存货跌价损失便达到29.16亿元。

比如万润新能,受碳酸锂价格大幅波动影响,该公司当期便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3亿元,相当于公司亏损总额的一半。

同期,富临精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则达到6.3亿元,进而对上市公司合并经营业绩造成重大影响。

低利润率命题难解

实际上,过去几年正极材料行业盈利能力还算不错。

以德方纳米为例,除了2020年其正极材料毛利率略低(10.18%)外,其他年份都保持在20%以上,其中2021年拉平之后更是高达28.9%。

但是,同样是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该行业进入到强扩产周期当中,使得原有企业面临着来自行业内部和外部的全方位竞争。

日发国际期货道的此前报道曾指出,“纵观2021年8月以来宣布投产的上市公司,可大致分为新能源材料企业、具备资源的磷化工企业,以及其他化工企业。”

典型案例,便包括了一众钛白粉生产企业,其头部企业龙佰集团(002601.SZ)、中核钛白(002145.SZ)等均宣布建设磷酸铁锂产能。动作快的公司已有部分产能释放,如龙佰集团上半年已经实现了2.8万吨磷酸铁的销售。

此外,还有很多非上市公司加入了正极材料产能扩张阵营。

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2022年中国锂电四大主材规划投资金额超5000亿元,扩产项目数量为156个,其中正极材料扩产项目57个,占比最高。

需求侧如果保持高速增长,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以忽视,但是作为主要需求增量的新能源汽车上半年偏偏表现低迷,增速明显放缓。

一增一减之下,正极行业供需关系由2022年的供小于求,变成了供大于求,部分企业开工率明显走低。

以德方纳米为例,上半年公司正极材料总产能13.84万吨,产量8.8万吨,产能利用率为63.6%,同时公司还有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19万吨在建产能。

参照近两年碳酸锂价格与供需演变情况来看,接下来很难再次出现如2022年一般供需紧张的情况,相应的锂盐价格也就无法回到60万元/吨的高点。

这一逻辑,放在其下游磷酸铁锂行业同样适用,去年半年报披露期间,也有业内人士曾断言“(磷酸铁锂)长期来看无法保持20%以上毛利率”。

同时,就产业链所处的地位来看,正极企业也是处于上下游夹击的被动位置。

对于上游原料,正极企业只是被动接受其价格波动,至多是抵制高价锂盐,降低自身原料库存、减少采购量。

相当于,正极企业产业链地位是不如锂盐企业的,后者可以通过布局锂资源的方式锁定成本端,正极企业则需要同时承受成本、产品价格的双重波动,经营的风险敞口明显更大。

对于下游客户而言,正极企业又显得话语权不足,尤其是在今年供需关系改变的环境下,攻守易势,议价能力明显减弱。

尤其是近两年锂价上涨阶段,锂电池企业集体进军矿产领域,以保证自身原料安全、降低生产成本。

相比之下,除了华友钴业在上游资源布局表现突出外,其他正极企业明显落后,后续向“一体化”转型的难度随之增加。

上述背景下,正极材料行业将很难突破“加工型企业”的产业链角色,只能赚取相对微薄的盈利。

至于选择继续推进扩充产能的企业,虽然未来可能通过以量补价的方式来提升自身利润规模,但是产能规模无疑也与经营风险呈正比。

日发国际期货免责声明:日发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
日发国际期货免责声明:日发期货官网所载文章、数据等内容仅供参考,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行情策略请联系QQ客服获取。
相关新闻

热门文章